?8月2日,张雪峰在直播中回应此前争议言论时表示,这并非自己的本意——“报新闻学就打晕”是视频被掐头去尾造成的误解。张雪峰认为,不能简单将这件事定义为“我不让他学新闻学”。
的确,张雪峰建议那位新疆理科高考生不要报考新闻学,有其特定的语境和背景。从结果来看,在话题经由网络炒作后,最终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众声喧哗中,新闻学院学子的困惑和思考,也值得被看到、被回应。那么,学新闻有没有意义?做新闻有没有价值?带着这些最基本但又最为学生关心的疑问,日前,来自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同学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安教授进行了一场面对面访谈。
以下为本次对话的内容整理。
作者:伍诗云?郑与桐?庞芷茵
一、新闻学子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1.一直以来,外界对新闻专业都有“新闻无学”“壁垒低”等评价。为什么人们如此不看好新闻学?这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心态?
张志安:首先,实际上新闻学专业在好大学里依然是属于高考考分比较高的,在文科专业中属于中等偏上。
其次,全国有1000多个新闻专业的教育点,就说明了新闻学的专业教育仍然是社会必需的。那么,张雪峰说的有没有道理?有一定道理,因为它是跟过去相比。我们过去新闻学专业培养的多数学生进入到新闻媒体,现在减少了,这是客观现实。
但是新闻教育其实已经进入到广泛的公共传播的教育当中,我们培养的人进入到了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从事公共传播工作。所以,不能只用一个指标——去媒体工作的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数量——来衡量新闻教育的成功或者失败。
另外,张雪峰的观点也表明,中国很多家长在给自己孩子选择专业的时候,比较注重专业的有用性,更多的是从读大学是否能找到一份工作的角度,或者专业跟工作的对口出发来考虑问题。但实际上我们不能用单纯的找工作作为标准来看大学教育的意义,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一些基础性人文学科的就业并不对应某些特定行业,难道能说就没有学习的必要了吗?其实不是,我们在大学也在学独立的人格,学思维的方法,训练学习的能力,完善我们的心智和知识框架。
张雪峰老师主要还是从考研辅导的角度、从找工作的标准来评价的。有这样的观点我自己倒并不担忧,因为实际上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新闻学毕业生的竞争力、就业还是挺不错的。
2.您认为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求职方面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张志安:新闻专业学生的独特优势,第一种能力是写的能力,这是一个基础能力,就是能够倚马可待,进行快速的写作。这是新闻专业非常核心的能力。
第二种能力是基于好奇心去探究真相,不断通过多方的比对去查证事实真相,这种不断深入的调查能力也是新闻专业非常重要的能力。新闻人会保持一种审慎的姿态、合理质疑的精神,对任何的传闻会保持警惕,有求证、核实和把关的能力。
第三种能力是能够进行公共表达和公共连接。在讲述任何一个故事的时候,新闻人是有受众意识的,是有公共传播和舆论意识的,知道故事如何能够撬动更多的人关注,如何引起社会广泛大众的兴趣,是更懂舆论的。
综上,新闻专业的学生最核心的能力有三种:写作能力、求真核实、公共连接,以此服务于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
二、学新闻、做新闻的意义有哪些?
3.从宏观角度来讲,新闻学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张志安:首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科体系建设中,新闻学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在我们国家,新闻媒体是“发展传播”的一种功能属性,它肩负着传播党的政策主张、守望公平正义、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的功能。从这个角度来讲,新闻学在中国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和意义,因此这个职业的重要性变得更加凸显。
另外一个维度就是中国社会在急剧变化,国家又处于全球化的复杂进程当中。从这个角度看,新闻学专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帮助更多受众认识自己、认识国家、认识社会、认识这个世界的变化。所以,新闻业不仅对国家有使命,对于社会知情、公共参与、公共利益的捍卫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第三个角度来讲,今天每个人都活在算法推荐、社交推荐等各种分发机制所左右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接触的信息经常有可能是被伪造的,我们会活在茧房当中,信息质量可能很低,反复通过社交过滤所看到的是一种同质性信息。所以,对个人来讲,媒介素养的提升也非常重要,能够拓展我们自己的信息结构。
4.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学习和研究新闻理论的价值是什么?
张志安:新闻学过去更多呈现了一种“应然”的价值,它建立了很多规范性的知识。后来我们接受了一些社会科学的滋养,从新闻社会学的角度,会关注新闻生产和社会实践、社会控制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讲,现在的新闻学有一系列的操作方法论,比方说如何真实、客观、准确进行报道,包括如何进行核实,在网络谣言盛行的时代如何进行新闻写作和辟谣。
新闻学首先包含一系列关于新闻事件报道操作的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回答新闻业和社会关系、新闻业公共价值的理论。而这些理论,比方说新闻的专业性、公共服务精神、新闻的内核、关于真相的理解等,其实超远技术知识,更多的是考察新闻对一个社会的瞭望。这些理论可能有些理想化,但正是因为它是一种理念,所以恰恰具有感召力,是新闻这个职业超越实践基础的理想主义。
总而言之,新闻学的理论通常是由这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有用的操作性知识,一部分是貌似“无用”,但我认为是更为重要的,即新闻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等相应的理论。新闻学子需要把这两部分的理论结合在一起来学习,才会既坚持理想,又脚踏实地。
5.作为新闻媒体,我们从事新闻行业的价值又是什么?
张志安:今天新闻媒体的价值,我觉得越来越多地集中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是可以为受众提供信息,提供事实和真相。第二就是给政府提供舆情监测和智库服务。第三是为整个社会提供文化的传承和思想价值。
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价值都是缺一不可的,但不同的媒体会各有侧重。比如像《南方都市报》变成智库型媒体,更多地服务于社会治理、城市治理。再比如像财新这样的媒体,提供的是垂类专业知识。所以不同的媒体,价值不一样。
但总体来讲,我认为媒体未来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社会连接,通过事实、真相和意义的表达去让不同的社群、国家、社会和人能够连接在一起。另外,可以通过提供思想去发挥智库的功能,参与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推动治理、促进连接依然是媒体最核心的价值所在。
三、当下的大学新闻教育存在哪些不足?
6.您认为目前大学新闻教育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张志安:总体上,今天大学的新闻教育还在不断努力,希望理论能够联系实际。如果从更高的期待来说,我觉得首先要对技术保持高度的敏感。我们的一些新闻学者们,对技术的变革,特别是技术的颠覆性力量的洞察,还是有所欠缺的。
其次,学界离业界和实践还是远了一些。尽管有一些媒体实践项目,但总体而言,大部分的新闻学生接触事件、接触一线的机会还是少。
第三,新闻教育要引导学生去关注新的传播生态下那些更重要的问题。比如,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文章,哪怕是专业媒体的新媒体文章都变成了“标题党”。这种对数据指标的迷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新闻价值判断的?越来越多的客户端都是有数据加权的,数据本身没有那么真实,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数据归真?这些问题很重要。
第四,现在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应用,但是技术的融合并没有真正落实到“用最优的技术去呈现最佳的新闻素材”。从这个角度来讲,一方面,新闻教育要对变化保持高度的敏感;另一方面,对“变化当中的不变”要保持一种定力和坚守。这可能是当前新闻教育比较重要的议题。
7.有些新闻学子为了读研深造,会比较重视学术成果而忽视新闻实训。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张志安:从新闻教育的角度,我还是希望同学们在本科阶段有更多的社会实践,因为新闻还是非常强调实践的一个学科。但是我也非常能够理解他们出于考研或者保研的焦虑,在本科阶段做一些学术训练,在导师的帮助下去发表论文。
现在考研越来越卷,甚至被称为“第二次的高考”。如果能在本科阶段有学术发表,对保研夏令营拿到升学深造的offer是有帮助的。所以如果学生一开始目标明确,也无可厚非。但大家这样做的时候要预估到,在面试的时候,老师们不仅会问学术训练的问题,也会问在大学四年期间所进行的专业实践。所以,从比较理想的角度来说,专业实践和学术研究两者之间要平衡和兼顾。
四、当下的新闻业如何抵抗流量的反噬?
8.今天的新闻业除了更好地传递和阐述事实,还需要注重什么?
张志安:今天对独家信息和公众注意力的争夺已经非常激烈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教授就曾撰文提出,今天的报纸不仅要做“信息的媒体”,还要变成“意义的媒体”,提供思想,提供价值观,提供对社会的观察和洞见,这非常重要。我想,今天新闻业所面对的挑战也正如李老师所言,是如何从一个“信息的媒体”走向一个“意义的媒体”。
9.当下新闻行业里的一些泛娱乐化和流量至上的现象或行为,越来越受人诟病,但这似乎又是一种顺应人们消费需求的无解趋势?
张志安:总体而言,我们现在接触的信息更加碎片化,人们更容易被那些情绪化的信息带偏,或者被吸引,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说深度报道或真相变得不重要了,我们还要始终相信那些深度的、理性的、建设性的、有价值的内容,对人们洞察世界、自我决策和公共参与是更为重要的。
很可惜,现在因为成本上升、媒体盈利能力的衰落,加上报道空间的受限,现在整个新闻业对真相、深度报道、调查报道的供给是严重不足的。
我们要帮用户做选择、做判断,要挑选那些有“重要性”的内容,以用户能够接受的方式传播给对方。比方说,现在短视频并不仅仅是娱乐,在很多重大公共突发事件背后,短视频也变成了公共信息传播非常重要的载体。此外,也有很多温暖人心的故事通过人物类短视频体现,给公众带来一种人格上、思想上的启示。还有很多短视频是传播知识的,能够把有用的行业知识、垂类知识,包括理财类知识传播给用户。
所以,重要的是找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有效结合点,要有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传播的目标意识,把优质的内容以相对匹配的形式,在相应的场景当中传播给用户。
五、一片唱衰下,新闻学子如何缓解迷茫?
10.对那些喜欢新闻专业、但又有些犹豫或困惑的同学,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张志安:当你感到困惑的时候,要去读万卷书,因为阅读和思考可以释疑解惑,走万里路也更增进你对社会的洞察。还要多跟他人,比如我们的前辈、长者、榜样去进行有深度的交谈互动。
通过阅读、思考、对谈和碰撞,同时不断地边实践边反思、边自我学习边持续提升,可能会有利于减少迷茫、增加清醒。
(本文为2023年7月“多彩中国云南行”应用新闻传播暑期融媒体实训营在云南大理举办期间,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子对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复旦大学张志安教授的专访。指导老师: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颂杰副教授)
【今日互动】
看完张志安老师对中山大学三位新闻专业同学的解惑,你是否还有其他困惑或焦虑?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